事情是這樣的,我的除濕機原本是用 JciHitachiHA 接進 Home Assistant,但是他常常斷線,控制時延遲也很高,我不知道是那個模組的問題還是日立的伺服器有問題。
最近更新 Home Assistant 後那個 Integration 好像因為沒更新的關係就沒辦法使用了,後來爬到支援 Wi-Fi 模組的可以使用 ESP32 接上去控制
好處 內網控制:不用再走日立的伺服器操控,就算網路斷掉或他們伺服器關掉也還能控制 低延遲:因為在內網操控的關係,延遲超低。 沒有追蹤:透過開源的 ESPHome,除濕機的使用資料也不會被傳進日立的伺服器 更穩定的連線品質:ESPHome 和 Home Assistant 是好朋友,不用擔心更新後除濕機就連不上 準備材料 ESP32 開發板 支援 TaiSEIA 的除濕機 一些杜邦線 改裝 先幫 ESP32 燒錄 ESPHome 先在 ESPHome 裡設定好你的 ESP32,等等接好之後如果要修改設定的話可以用無線 OTA 的方式更新
可以參考這個型號非常類似的 RD-240HH 的設定檔:dehumidifier-faikin-rd-240hh.yaml 我有試過功能應該都是正常的
拆機 首先把除濕機背板的螺絲都拆掉
我這台在把手裡面還有兩個螺絲,要記得拆掉,不要大力出奇蹟
水箱那邊也有藏螺絲,一定要拆掉
接線 拆掉原廠模組,把 ESP32 接上去,另外因為 ESP32 的電壓是 3.3V,可能會需要降壓,但是網路上有討論說 ESP32 可以不降壓,你自己決定
接線按照以下指示:
除濕機的 TX 接到 ESP32 的 RX(這個你要自己在 ESPHome 的設定檔裡設定針腳) 除濕機的 RX 接到 ESP32 的 TX(這個你要自己在 ESPHome 的設定檔裡設定針腳) 除濕機的 GND 接到 ESP32 的 GND 除濕機的 5V 接到 ESP32 的 VIN 接好後大概長這樣(我這邊少接了一條線) 測試看看 複製設定檔並刷入到 ESP32,測試看看接入有沒有問題,沒問題的話把 ESP32 固定好就可以把背板裝回去了...
在 APP 商店有很多發票的 APP,但大部分的都會儲存你資料進行分析,從發票資料中,甚至可以知道你平常在哪消費等資訊,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從 API 串接角度評估電子發票存摺 APP 可以怎樣出賣使用者個資
我真的沒有想繼續把資料賣給這些廠商,所以開發了一個發票儲存服務,我已經包成 Docker 格式,只要你有相關的經驗,應該能夠在十分鐘內架設好這個服務。
修改密碼 為了避免原本的發票 APP 繼續取得你的發票資訊,建議你可以把密碼改掉後再進行下面的步驟,你可以到 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 做這件事
架設 NocoDB NocoDB 是一款資料庫的介面軟體,可以透過他查看資料庫內的資料,可以連接現有的資料庫,或是使用內建的 SQLite 來作為資料庫,可以參考 官方的部署指南 來了解如何部署。
在 NocoDB 建立 API Key 和取得 Base ID 這是等一下會用到的妙妙工具
架設 nocodb-einvoice NocoDB einvoice 是由我開發的發票匯入工具,可以設定成每天自動執行把發票資料匯入到 NocoDB,你可以參考 README 文件 來了解如何架設
環境變數 必填 NOCODB_URL: NocoDB 的 URL NOCODB_API_KEY: NocoDB 的 API Key NOCODB_BASE_ID: NocoDB 的 Base ID (可以在瀏覽器的網址列中找到) EINVOICE_USERNAME: 電子發票的帳號(電話號碼) EINVOICE_PASSWORD: 電子發票的密碼(又稱驗證碼) 選填 CRON_SCHEDULE 預設值:0 3 * * *,每天凌晨 3 點執行 可參考 crontab....
最近剛好在改造家裡的除濕機,發現他用的是 TaiSEIA 的協議,很意外的是他是台灣工業部攜手其他廠商制定的協議,但查了官網寫著「提昇產業技術、促進智慧能源產業間之合作」等等,對我來說我想要的是否他可以實現「互聯互通」,讓我只需要一個 APP 就能操控家中所有智慧裝置。
互聯互通?現在沒辦法 確實,TaiSEIA 解決了智慧家電的溝通問題,讓不同品牌的設備能夠「說著同一種語言」。
但就實際情況來說,即便各設備能夠彼此溝通,它們仍然被限制在各自廠商打造的生態系中,國際牌的裝置只能在國際牌的 APP 裡操控,日立的裝置也僅限於在日立的 APP 裡控制,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地方可以集中控制所有裝置。
想像一下,如果你購買了不同品牌的設備,每次調整設備時都必須不停切換不同廠商的 APP,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隱私 要在廠商專屬的 APP 中操作設備,就必須將設備連接至廠商的雲端伺服器。 這也意味著,每一次操作都有可能被記錄與分析,有些 APP 還有透過 GPS 偵測你在家來實現自動開關冷氣的功能。
雖然目前尚無確切證據顯示廠商濫用這些資料,但若相關數據遭到外洩,便可能暴露使用者的地址及生活作息,從而帶來潛在的隱憂。
閉源壁壘和地域限制 根據現有資訊,TaiSEIA 協議似乎是閉源的,我網路上找不到相關程式碼,只有參與該協議的廠商才清楚其運作原理。更因為該協議主要針對台灣市場而設計,僅限於本土智慧家電的應用,使得其影響力和擴展性大打折扣。
在這樣的生態系中,是否有可能打破廠商之間的壁壘,實現真正的跨平台整合,我可能要為這點打上一個大問號了。
Matter:嶄新的智慧家庭協議 2022 年,有個新的智慧家庭協議誕生了,Matter,由各大科技巨頭攜手建立起的新協議,包含了蘋果、Google、IKEA 與亞馬遜等超過六百家公司參與其中。Matter 不僅解決不同品牌設備間的溝通問題,更在設計上著重於本地化控制與隱私保護,為使用者帶來更順暢且安全的操作體驗。
與傳統需依賴雲端伺服器進行控制的方式不同,Matter 協議支援使用者直接在家中透過手機等裝置進行本地控制。這樣的設計有多項顯著優點:
即時反應,操作流暢
由於控制指令不需要經過廠商的伺服器,設備之間的通訊延遲大幅降低,使用者在操控時能夠感受到更即時的回應。
網路中斷也能正常使用
即使外部網路暫停或雲端伺服器異常,Matter 協議依然能夠維持本地控制,確保智慧家電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運作。甚至未來某家廠商關閉了雲端服務,你的智慧家電並不會瞬間變成「智障家電」,依然能夠透過手機進行操作。
隱私保護更到位
因為不必將個人資料上傳至第三方伺服器,使用者的隱私風險顯著降低。資料僅在本地網路中傳遞,讓使用者對自身資訊的掌握更有保障。
更棒的是他是開放原始碼的協定,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相關的程式碼,甚至是 SDK 讓廠商可以把自家的裝置簡單的接上這個平台,無論是 Android 或是 iOS 裝置,都可以在內建的或甚至第三方的智慧家庭 APP 操控設備。
我們現有的 TaiSEIA 家電也可以加進 Matter 嗎? 理論上,現有的智慧家庭設備可以透過軟體更新或更換相容模組的方式,來支援 Matter 協議。但究竟各家廠商是否願意投入資源進行相應升級,仍需市場與時間來驗證。
結論 從 2017 年 10 月 TaiSEIA 協議發佈至今,雖然它為早期智慧家庭市場帶來了一定的進展,但由於設備受限於各自的生態系、隱私問題以及閉源特性,真正的互聯互通仍然難以實現。Matter 協議以其開放原始碼和跨平台的優勢,為未來的智慧家庭市場提供了更加開放與包容的發展方向。...
疫情趨緩以來,勝勝去了日本五六次了,也買了好幾次的 eSIM 卡,有些心得想分享給大家!
這六次去日本我用過好幾家的網路:台灣大哥大、DJB、Joytel 和 Yoho Mobile 心得的部分我就一一在下面分開介紹吧!
台灣大哥大 台灣大哥大的 eSIM 是我跑去門市臨櫃辦的預付卡漫遊,他會把 eSIM 的 QR code 印在 A4 紙上給你,也是四家裡唯一一家要對證件的。
這真的是我用過最雷的,我在 2023 年七月去大阪,網路慢到爆,連 IG 限動都要傳三分鐘才出去,整個快抓狂,後來緊急買了其他家的 eSIM 卡,網路速度才比較正常一點。
另外因為是漫遊的關係,網路會繞回台灣,所以你拿到的 IP 會是台灣的,算有好有壞吧。
除了不能網路上買之外,網路還超雷,不推。
DJB 這家我買了三次,網路上直接刷卡就寄到信箱了,在日本的速度也不錯。
雖然很好用,但有時「吃到飽」(一天用個 3~5 GB 的話)會被降速,需要聯繫客服解除,而且是隔天才會恢復正常。
他們家我剛剛去看沒有賣總量的方案,一天如果只能用個 3GB 的話算起來比其他家貴好多,目前而言建議買其他家的。
Joytel 我買 20GB 的方案,基本上沒什麼雷點,而且寄來的信還很貼心附上好多商店優惠券,非常貼心!
Yoho Mobile 2025/01 更新:後來又買了一次,發現官網大改版,而且電信商變成中國的,雖然出口是新加坡不是中國,但是延遲變得靠北高,不推
這家是我最近才發現的,好像是新加坡的公司,網路是穩穩的可用狀態,還有 APP 可以查剩餘流量,不過 APP 開起來很慢。
另外網路上有很多他們家的優惠碼,要買的話可以自己去找一下,10GB 不含折扣才 9.9 美元(大概是 320 台幣),超級便宜!
但是有些流量似乎是 Joytel 比較便宜,買之前可以認真比價一下。
熱點模式 我是用 iPhone,這家的熱點分享預設是打不開的,需要另外設定,方法是把所有的 APN 欄位都填上 vmobile.jp 就可以了!...
事情是這樣的,勝勝家最近停電,但是我忘記搞定 UPS 伺服器,所以只有透過 USB 與 UPS 連線的 Synology NAS 好好關機,為了防止硬碟變得破破爛爛,要幫其他裝置也都設定好自動關機。
Synology 有個設定可以當作 UPS 伺服器,可以把關機訊號傳遞給在網路上的其他裝置,但是在設定 UPS 時,無論是在 Windows 上或是 UNRAID 都無法連上 UPS 伺服器,可是我明明就有把 IP 都填進去白名單。
後來在這篇文章上發現原來 Synology 是使用寫死的 UPS 名稱、帳號和密碼,照著輸入就能成功連線了!
Notes on Synology
Synology’s NUT implementation uses hardcoded values for several items:
UPS Name: ups Username: monuser Password: secret 順便提一下 UPS 用的軟體好了!
我在 Windows 上用的是 WinNUT-Client
UNRAID 上用的是 Network UPS Tools (NUT) for UNRAID 還附了一個可以放在 footer 的小工具...
嗨,這裡是最近想辦里程信用卡的勝勝,但是里程的運作超級複雜,每家銀行的回饋和航空公司里程的算法又不太一樣,沒辦法直接使用幾元一哩來直接評比,算起來超級麻煩。
所以勝勝整理了一張超大表格,比較了各家信用卡要換到台北東京來回機票要多少里程,並且換算了現金回饋率,讓你可以直接和其他卡或甚至現金回饋的信用卡做對比,連結在這裡,歡迎你載下來玩玩看!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Hwq1aKR2IBZiJ4v_acl_qukY4uQ9JQgy1otdxuc_aPQ/edit?usp=sharing
這份文件是在 2024/04/18 整理的,數字可能因為航空公司里程調整或銀行回饋調整而有所變動,而且勝勝也有可能看錯或算錯,請自己做好功課,勝勝不打算為表格裡的資料負責
為什麼要玩里程 里程可以帶來超越現金回饋的價值,如果你常出國使用里程卡可以換到便宜的機票,但這件事會比較燒腦。
你要先知道 阿拉斯加航空里程經常特價,大概每兩個月至少會有一次,可以以便宜的價格換到星宇航空的機票,表格中部分數字從這裡換算而來 台新最近才改用台新 Point 回饋,270 points 可以換到亞萬 1,000 哩,隔壁棚的國泰 Cube 要 360 小樹點才能換到相同里程 國泰航空和國泰銀行沒有關聯,是不同的公司 如何看這張表格 這張表格沒有計算信用卡給的福利,像是美國運通長榮航空簽帳白金卡看起來換算的現金回饋率很爛,但是其實吃一些餐廳都有買一送一的回饋,還有 Priority Pass 無限次使用之類的,但勝勝不在意這些,所以沒認真算 國內外的現金回饋率,這是根據阿拉斯加航空里程(以 60% 加成計算)兌換星宇航空的商務艙和經濟艙所需里程價格計算 你可以根據換算回饋率來看刷哪張卡比較划算,表格中一些非里程卡有適用範圍,刷之前要看清楚! 環球票可以讓里程發揮最大的價值,但是時間和開票規則都很複雜,你可以在「亞萬環球票換算」這個 sheet 看到一些亞萬環球票的計算結果,其他的部分就要自己爬文研究了 刷哪張好 如果你常用 LINE Pay、全支付或全盈+PAY 之類的行動支付,推薦你辦台新 @GoGo 卡,換算下來等於 4.14% 節假日國內可以刷台新玫瑰 Giving 卡,換算下來等於 3.22% 國外的話推薦刷匯豐旅人無限卡,換算回饋率等於 5.80%,是表格內最高的回饋率 後記 我後來發現台灣的航空公司(華航、長榮、星宇)都是亞洲航點固定里程的,也就是飛北海道和東京都是相同里程,以東京來比較的話會有點吃虧,所以另外算了一張北海道來回的表。
不過亞萬那邊就沒有直飛了,會需要轉機 每個航點的所需里程不同,有興趣也可以自己算一個會比較清楚! 結論 大部分的里程卡其實都不值得辦 要辦的話推薦匯豐旅人無限卡,可以用便宜的里程換到 JAL 的機票,還可以換亞萬的里程,里程回饋也不比其他卡差 如果你手上還有小樹點,如果只換單點來回的話,建議你直接拿去折現金比較划算,換成里程的話回饋率從 3% 掉到 2....
嗨,這裡是勝勝。最近我買了一款非常值得推薦的螢幕,但我發現網上的開箱文實在少之又少,因此我決定自己撰寫一篇分享給大家。 最近我一直在尋找適合的 4K 螢幕,我逛遍了從 PChome 到亞馬遜的各大線上平台。最後在臉書的廣告中我找到了這款 ThinkVision P27u-20。不過,因為他們沒有付我廣告費,我就不放連結了,要買的自己找。
超級便宜 這款螢幕多方面都很出色,其中最讓我驚訝的是價格便宜,只要 $14,280。而其內建的 Thunderbolt Dock 在其他地方售價約萬元,換句話說,你實際上只用出差不多四千塊就能得到一個 4K 螢幕,而且色域覆蓋相當高,非常的物超所值!
色域 99.1% DCI-P3 99.5% Adobe RGB 100% sRGB 100% BT.709 83.7% BT.2020 Thunderbolt 4 另一個讓我眼睛一亮的是對 Thunderbolt 4 的支援。目前市場上支援 Thunderbolt 的螢幕還很少,價格也相對較高。比如說,BenQ 的 PD2725U 就要三萬元附近。
用一條線連接全部的設備 這款螢幕另一個賣點在於用一條線就能連接所有設備。除了能提供 100W 的充電外,還有五個 USB 接孔、網路線、DP 跟兩個 HDMI 。更重要的是,這台螢幕有兩個 Thunderbolt 4,一邊可以連接電腦,在另一邊你還可以繼續接一個螢幕。如果需要帶著電腦外出,只需拔掉一根線就可以了,非常優雅 ><
缺點 當然,這款螢幕也並非完美無缺,仍有一些小瑕疵。例如,有美國和韓國的使用者反映在螢幕運作時會有微弱的電流聲。我自己的確也有發現這個問題,但如果你日常都沒有注意到烹煮時電磁爐的嗡嗡聲,那你可能也不會注意到這個電流聲。此外,電流聲只在非常接近螢幕時你才能聽到這個聲音。
此外,這款螢幕的內建喇叭音質並不理想,但考慮到螢幕的主要目的並非播放音樂,這一點也頗合理。而且,這款螢幕的下巴,相比我之前使用的 Dell U2720Q 的四面窄邊框來說厚了很多,視覺效果略遜一籌。
另外,網站上的規格表明,其 HDR 峰值亮度只有 450nit,相對於一些 HDR1000 的設備來說並不出眾。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極力推薦這款螢幕,因為其優點遠大於缺點,並且價格實惠,性價比高。
後記 我後來發現螢幕的 Thunderbolt 4 downstream 不會動,連手機接上去都不會充電,原本以為壞了打算去送修,後來看說明書才知道把螢幕設定中的 Super USB Charging 關掉就好了 ....